社交、工作、购物、娱乐……手机已经全方位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资料图)
带来便利的同时,手机也对人体产生着影响。近期一项研究称,每天少使用15分钟手机,能改善免疫,促进心理健康。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理疗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 耿引循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 王锡阳 眼科主任医师 夏晓波 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杨晓苏
少用手机能改善免疫力
英国斯旺西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每天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减少15分钟,可改善人的整体健康和免疫功能,并减轻孤独和抑郁程度。
该研究纳入了50名年龄在20~25岁之间的参与者,他们完成了一系列关于健康、免疫功能、睡眠、焦虑的问卷调查。研究者将这些参与者随机分配为3组:
无变化组:正常使用手机;
减少组:每天使用时间减少15分钟;
减少+活动组:每天使用时间减少15分钟且利用减少时间活动。
研究者发现,“减少组”参与者在免疫功能、睡眠和抑郁方面表现出更大程度的改善。具体来说,其免疫功能平均提高了15%,睡眠质量提高了50%,抑郁症状减少了30%。
三个组在免疫功能、孤独感、睡眠质量、焦虑和抑郁方面的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只有“减少组”真正减少了手机使用时间,且实际减少时间是40分钟,“正常组”手机使用时间增加了10分钟,“减少+活动组”手机使用时间增加了25分钟。
斯旺西大学心理学院的菲尔·里德教授表示,这些数据表明,当人们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生活可以在很多方面得到改善,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看屏幕时身体的8个变化
多项研究显示,长时间看手机等电子产品,身心健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增加多种疾病风险。
视力下降
面对手机屏幕,眨眼频率会下降,会引发视力疲劳、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等问题。屏幕过亮,瞳孔会缩小,引起晶状体变凸,近视度数也会加深。
加速眼袋产生
用眼过度,眼周的肌肉易疲劳,影响眼部血液循环,眼眶周围脂肪肌肉及筋膜松弛,脂肪下坠、凸出而形成眼袋。
手关节变僵
使用手机时拇指需长时间外展,整个手掌持续发力,易引起手腕劳损,诱发腱鞘炎,出现手指、手腕酸痛和痉挛。
肠胃功能变差
吃饭时看手机,注意力不在食物上,会摄入更多能量,肠胃消化吸收功能会逐渐变差。如厕时看手机,会干扰大脑指挥排便,导致排便困难,引起痔疮。
颈椎压力变大
脖子有一个略向前倾的生理弧度,总低头易使颈椎变直。此外,玩手机时,低头角度约为60度,颈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达27公斤。
更易抑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薛天教授和合肥学院赵欢团队,在《自然-神经科学》上发表的论文表明,夜间玩手机的人更容易抑郁。
生物节律紊乱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提示,个体对夜间光线敏感度的差异,可能是昼夜节律破坏的因素,熬夜玩手机等夜间光照改变了生物钟,可致多种疾病。
患癌风险升高
美国《流行病学》上发表一项研究发现,暴露在蓝光下多的参与者比暴露较少的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高60%。
必须要看手机怎么办
现在几乎人人都离不开手机,做到以下几点,尽可能减轻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学一套正确姿势
保持良好的姿势,减少低头时间,比如,看手机可放在与视线平行位置,做一些仰头耸肩的动作。
保持一定距离
国外有研究显示,近距离视物1小时,相当于33厘米用眼4小时的负荷。建议调低屏幕亮度,且手机与脸的距离要保持33~35厘米。
控制使用时间
持续看手机最好不超过30分钟,多站在窗口远眺,放松双眼。
每天面对手机的时间最好少于2小时,5岁以下幼儿每天看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1岁以下婴儿最好完全不看。
昏暗环境下少看
即使打开了“护眼模式”或“夜间模式”,黑暗状态下,瞳孔处于开大状态,进入眼后段的光线较多,仍会造成眼部不适。不建议在黑暗环境中长时间使用手机。
划出“禁用”区域
给自己规定手机或电脑要在什么时间使用,每天使用不能超过多长时间,或者规定在卧室里、餐桌上不能出现手机,不是必须用时把其放在“禁区”内。
铃声、振动音会不停催促你关注实时信息,休息时可以关闭消息提醒功能。
睡前远离手机
睡觉前持续盯着感兴趣的网络内容看,会刺激大脑兴奋,即使放下手机,也不能马上入睡,长此以往会打乱睡眠规律,建议睡前两小时就不要再碰手机。
小贴士
一般来说,手机的宽度最好不超过虎口到食指第一节的距离,3.5寸至4寸的手机比较合适。
手机宽度合适↑
手机太大了↑
另外,不要用一只手、长时间、同一姿势握着手机。一会儿握着,一会儿捏着,一会儿放到桌子上,这样会减轻手的疲劳。▲
本期编辑:王晓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