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海报 姚海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有一个人,在成都武侯祠寻找一代名相诸葛亮的眼泪, 这就是来自华风堂的历史文化讲师李申申。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封面新闻重磅推出“我为书狂”——4·23一起穿阅吧特别策划。在视频中,李申申化身成为诸葛亮,来到后人为纪念这位名相而建立的武侯祠。他摇着羽扇,游走于众人间,似是回忆,似是沉思。
李申申穿“阅”成为诸葛亮
(资料图)
“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
读书的方式有两种
华风堂创始人彭浒介绍,李申申从2021年来到这个岗位之后,就一直专注于向大众讲述诸葛亮的故事。李申申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将诸葛亮的生平分为不同的时代进行讲述。例如在面对5-7岁的孩童时,李申申就会讲解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本是‘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但是诸葛亮为什么要出山,去经营天下?李申申老师认为,诸葛亮心里想的不是自己的安危得失,而是天下的百姓。”
在讲解的过程中,李申申也会扮成诸葛亮,在古代与现代之间游弋,带给孩子们新鲜的体验。“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希望由李申申来扮演一下他心目中的诸葛亮,用诸葛亮的身份给大家推荐《三国志》这本书。我相信,封面新闻的读者中,也有很多三国文化的爱好者。从热爱三国历史的角度来看,阅读《三国志》应该是有意义的。”
李申申在武侯祠
作为一个研学机构的负责人,彭浒认为,“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很重要,一个在精神层面,一个在行为层面,二者是互相印证的关系。“‘读万卷书’的目的,有时候是为了不断去印证人世间的事;而‘行万里路’则需要我不断回头去看,世间的事情是否被阅读中的内容印证。”彭浒进一步解释道,“我走得越远,就越想回头来看,有没有人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历史上伟大、智慧的人物,他们又是如何描述这个世界?”
在彭浒看来,阅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博览群书,“可以打开自己的格局,接触更多方面的内容”;另一种则是“背书”,将对人生和社会有指导意义的内容,深刻地记录在自己的脑海中。“虽然书中是别人的故事,但最终会成为自己的东西,跟自己的经历、环境融合,成为人生的指引。”彭浒说道。
在彭浒看来,这两种方式,并没有高低之分,不过是因人而异。“有些人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阅读就会更有目的性。毕竟我们人类好几千年的知识文化积累,都在书中。但是更多的人没有确定人生的方向,所以我建议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都可以多读书。因为人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多接触不同的世界对自己的未来也会有启发。”
彭浒年少时也是广泛阅读的风格。但近些年因为工作的关系,阅读基本局限在历史类和考古类的书籍中,“这样才有底气去讲述这些知识。”而这些书目的来源,彭浒透露道,一部分来自专门推荐学术类书籍的公众号,一部分则是在国内外的各大博物馆文创产品店。“这两个方面几乎构成了我这10年来所有的购书来源。”彭浒说道。
彭浒
“深巷”里的购书宝地:博物馆文创区
读书是人生中的点睛之笔
在博物馆的文创商店购书,是彭浒想要特别推荐给读者的购书途径。“关于博物馆的藏品,想要了解最全面、细节、新颖的观点,在文创区的书里都能找到。很多博物馆也会对藏品进行拍摄,这些信息都是很难得的。特别是博物馆的特展,针对一些重要的特展,博物馆也会出书。”彭浒说道。
在彭浒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两次展览所出的书籍。一本是首都博物馆针对《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所出的书籍:《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当时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古发掘后的第一次展览。这本书把部分专家学者的意见、海昏侯墓整个发掘过程、文物的照片都汇集了起来,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事情。”
另一本书籍则是《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这本书购于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当时为了展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博物馆把能找到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中国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都汇集起来展出。这本书就把展览里的书法作品全部高清印刷出来了。”彭浒回忆道,当时自己购买了不止一本回来,分送给了亲朋好友,大家都很喜欢。
“其实我很想讲一下这些博物馆中的书。一方面,这些书的印刷非常精美,经常翻阅文物的图册,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审美,对一些比较浮躁的东西形成天生的抵御。另一方面,这些书的印量少,再版的可能性也很小。在纸质书越来越少的今天,还可以把它们当作艺术品来收藏。”彭浒如此说道。
彭浒在研学中
之前彭浒和朋友一起去泸沽湖游玩,欣赏过夕阳斜照在泸沽湖上的美景。“当时有一艘独木舟停在湖面,随波浪飘荡。”美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家都在说好美,好漂亮。但突然有一个朋友说道,这不就是‘野渡无人舟自横’吗?”彭浒说,这一句诗一下子就把所有人的表达都掩盖了,将景色上升到了意境的程度。“我想,读书,有时候就是我们人生中许多时光的点睛之笔。”彭浒说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