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就汉字的本义来说,读,就是照着文字念,引申为阅览和大声诵读。读,是最有修养和最有营养的事情,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香味。这种香味,不仅用鼻子能闻,还能用眼睛欣赏,能用耳朵倾听,更多的是能用心感悟。
读出汉字的香味。中国人的阅读,理所当然应该从读汉字开始。汉字独特的笔画形象之美,成为每个中国人用眼睛欣赏世界看到的第一道美景,也成为每个人享受阅读大餐的第一道美味。汉字是有香味的。它与冬至饺子、夏至面有一样的味道,与妈妈做的南瓜粥一个味,与爸爸做的红烧肉一个味,与孩子递给爸妈一杯水的孝心一个味。对汉字的阅读,以及汉字所发散出来的香味,主要是真实、动情、入心。我感觉,学龄前的孩子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读汉字,往往是不需要拼音的,也不需要理解字的含义,小孩子们是与生俱来的识字高手。他们的认字和朗读,完全靠眼睛对于方块汉字的“第一观察”和大人口口相传的“第一声音”。所以对于他们的阅读指导,就是要朗朗上口,在声音上吸引他们。在奶声奶气的大声朗读中,他们会很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在“近乎游戏”的口语表达中,体味到汉字的香味。
读出熟读成诵的香味。我深刻感悟到熟读成诵的这种传统读书方法的独特魅力,并不遗余力地加以推广,始于我倡导师生全员诵读《大学》的日子。这种方法让我对一直苦苦思索的“知识的难与易”这个问题有了更加实证的辩证思维。学习知识要从浅入深,进而达到深入浅出,最终达到出神入化。这是一般的教育规律,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如果再问: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全员完成记诵1500字的传统经典古文《大学》这项任务,是不是很难?这个问题,我最初的回答也是一个字:难。然而实践却很雄辩地告诉我:不难。并且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这个八字成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中小学生的学习中,这应该是备受推崇的方法。很多时候我想:之所以我们对于一些东西似是而非,多半因为并没有用心;而真正的用心,是需要一定的心量去构建的。我让学生们每天齐诵两遍,两个月时间,就有2/3的学生把《大学》背熟了。这里就体现了读的几个原则:一是齐声读,这样容易形成读书记忆的气场。二是坚持读,这需要学校建立机制和加强组织,“简单粗暴”地推进坚持。三是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的融合,低龄学生凭借超强的机械记忆,把背诵大部头的古文经典当成了“好玩的游戏”;高年级的孩子,凭着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由阅读而建立起来的生活经验,把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有机结合,同样达到了熟记的效果。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同学们齐声诵读《大学》,对这项看似“大部头”的作业进行了完美的展示。在全体师生、家长们热烈的掌声中,我们闻到了经典诵读的香味。
读出灵感的香味。灵感是个很怪的东西,它神秘、轻盈;它倏忽而至,眨眼不见;它不负有心人,不待无心人;它飞在你的眼前,却存在你的心里。灵感的香味很悠远,它需要长时间执着不渝地读与思、想与悟,需要紧紧抓住生活这本大书和自己心目中的课题。灵感的香味很短暂,就在你闻到的一瞬间开花。但灵感的生长过程一点也不含糊,它是需要压枝、培土、施肥、浇灌和长时间期待的过程的。我和老师们在“以书为友”的长时间的阅读中,摸索提炼出“读思悟写”四字学习提升法,并研制出“灵感点燃,激情燃烧,静等花开,恬静成长”的学习成长策略。大家围绕同一本书或同一个主题,进行精读、细研,组织微论坛,倡导“天马行空”,鼓励各抒己见,大胆思想碰撞。在这个过程中,灵感被一次次激发,情绪被一次次调动,思想被一次次提升。灵感的天籁绕梁不绝,灵感的香味浓郁扑鼻。
读出童心的香味。对于儿童的游戏、活动和学习,我进行了30年的观察和思索。对于童心,我想出了这样一句话:“童心始发于儿童时代,终止于生命结束。”因为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一种是,本来应该具有童心的儿童,却表现不出多少童心,反而染上了“幼稚的成熟”;另一种现象是,好多的中老年人,则表现出浓郁的让人刮目的儿童般的一言一行。以读书来考量这些现象,那就是:不爱读书的儿童,慢慢把童心给丢掉了;一直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中老年人,通过读书让自己的生活一直带有儿童般的充实与快乐。读书使人成熟,因为读书能让人思考;读书让人童心未泯,因为读书让人不断反馈和反哺童年。所以我认为:学校里的读书指导,不仅要引领孩子们读足够数量的书,从书中品味到书香;更要让他们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读出童心之味。
书香,是人间最美的味道。这种美味,不仅是胃里的感受,更是心里的感悟。如果一个人,一生在这种味道中生活,那他的感觉一定是非常甜蜜和幸福的。浸润书香,品味书香,吸纳书香,酿造书香,就成为一个人一生追求的好味道。
来源:《阅读时代》2023年第04期
作者:石卫东(本文系作者原创来稿)
责编:马京京
编辑:邓汝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