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路径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发展务必要落实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功能很多,最主要的功能有四个:一是开发教学质量监控总系统。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架构是整个教学质量体系的主动脉,而整个系统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客观科学、以人为中心、人人参与、不断改进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学院办学理念和整体发展规划以社会市场、学生及家长需求为目标,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和课程标准、教师职业发展和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制定培养具有优势品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发展标准,学院做好顶层设计,确定发展方向,即为质量决策指挥系统;教学主管部门教务处组织开展教学质量检查工作,二级学院积极落实,通过检查反馈,提升教师、学生、专业及课程等方面的质量,即为质量生成系统;学院督导处、学生处、师资发展中心等部门协助教务处开展教学质量检查工作,推进运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学院、教学主管部门、各协助部门及二级学院的通力合作,形成决策指挥系统、质量生成系统和运行控制系统三个纵向系统。
一、构建决策指挥系统
全院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主要由学院院长总负责。教师思想政治及学生党建思政工作由学院党委负责。主要教学部门负责人及企业行业资深专家组成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委员会。在院长领导下,做好顶层设计,修订和完善学院教学质量保障相关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架构;各二级学院确保质量保障工作开展有效落实,扎实推进学院整体教学质量工作;各专业和课程建设的质量保障部门由专业负责人、专业执行主任组成,关注社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做好每届学生学情分析,定期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形成决策指挥系统。
二、构建质量生成系统
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部门及二级学院共同组织实施,相关行政处室支持和协助构建质量生成系统。挖掘、储存、管理及科学使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加强支持服务系统建设,智慧校园、信息化教学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学习和安全保障协同形成质量生成系统。如图3所示。
三、构建运行控制系统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根据学生和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设计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严格监控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确保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和培养具有优势品质的毕业生。
运用“过程方法”原则,坚持“过程管理和控制”。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能够保证有效开展工作。加强对过程管理和监控,对监控过程中一系列的教学质量保障问题分析改进,不断调整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进一步提升用人单位、家长、学生对学院教学资源及教学服务的满意程度。
四、横向五层面
横向五层面由整个学院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教师层面及学生层面组成。学院层面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一套职责清晰、要求明确、分工到位的监控体系。整个监控体系中,专业层面和课程层面是不可缺失的主要载体,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的发展是质量保障的关键。五个层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
1.学院层面:完善组织机构,由四级质量保障组织开展考核性诊改
完善学院的组织机构,由学院院长牵头,相关行政处室如教务处、督导处、学生处及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共同组织,以二级学院为学院教学质量生成的主要单位。为进一步提高和稳定教学质量,建立“企业、专业、二级学院、学院”四级质量保障组织。
四级质量保障组织的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团队,由院长负责制定相关制度,考核学院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并负责质量监控和考核诊断制度形成及开展等工作;二级学院的质量保障工作主要由二级学院院长和教学副院长共同负责,二级学院院长为主要负责人,对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审核,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每学年完成专业质量年度报告;专业建设的质量保障小组主要由各专业负责人组成,定期对各专业的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同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形成教学质量年度分析报告;企业中校企合作的负责人,主要对学生在岗工作实操的质量情况进行统计,及时反馈给学院。通过四级联动,形成闭环式的教学质量反馈、研讨、完善机制。
2.专业层面:以人才培养的建设方案为切入点开展考核性诊改
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的连接点是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业也离不开专业。而专业的设置和选取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建立自身特色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学院每学期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对专业进行考核性诊断。通过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采集各专业的开展状态相关数据。首先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进而对专业建设、教学工作开展状态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原因,将分析的情况进行反馈并要求整改,撰写专业质量年度报告。每年实施1次专业考核性诊断,参与人员涵盖学生与家长代表、企业与用人单位专家及政府人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最好落实1年1次的走访和市场需求调研,对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形成满意度问卷,分析就业市场情况,形成分析报告。通过实际走访调研,对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作为定期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及优化结构的依据。
3.课程层面:根据学生学业情况开展过程监控诊改
课程的设置和调整,往往以教师课堂授课情况、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达标情况及课程教学测评情况等为依据。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情况及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突出特色专业优势,形成专业品牌效应,充分挖掘地方经济优势。
高职院校定期开展课程教学数据采集、分析,完善课程教学诊断机制。通过期中教学工作检查和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分析,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教学的考核性分析和诊断,并及时进行整改和提高。
4.教师层面:根据教师发展情况开展考核性诊改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者是教师。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养的、结构合理并对教学由衷热爱的教师队伍非常重要。根据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落实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和完善发展标准,科学设计教师的职称评聘和晋升制度。二级学院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解,结合本部门教师的特点制定相关计划,并将落实工作计划与教师绩效考核有机结合。通过学院制定激励晋升机制,将教师的晋升与培训、骨干教师的培养、专业负责人聘任等纳入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体系,并严格落实教师考核管理制度,使教师公平公开参与竞争,营造良好氛围。
学院人事处教师职业发展中心加强教师的个人成长发展平台建设。首先需要明确教师队伍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中坚力量,同时需要改变观念,明确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任务,不再是单一地通过“外引”提升师资水平,而是要将“内培”和“外引”有机结合,共同推进。学院师资发展中心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落实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每年助教研修班、教师职称评聘开展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教师优质课堂教学比赛、新进教师岗前培训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开展教师互听、互评的教学观摩课,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
5.学生层面: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开展自测性诊断
高职院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课程教学的“参与者”,是高职课程教学中能力素养的主动获取者。而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是紧抓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办人民满意的职业院校为目标,以培养具有优势品质和职业素养的“职业人”为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只有确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完善了课程标准,才能真正落实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培养具备优势品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当然,关系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还有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毕业生就业率及满意度。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所实施的方案,以学生发展标准为依据,制作多领域、多视角的学生自我诊断表,开展学生自我诊断。首先采集自我诊断数据,对采集的数据整理、统计和分析,将结果用于学生学习的自我调控,完善素质教育方案,提升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教学质量保障平台,对学生发展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对结果及时反馈并改进。
五、现代信息技术平台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发展务必要落实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功能很多,最主要的功能有四个:一是开发教学质量监控总系统。定期采集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将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异常问题进行反馈,并要求提交整改方案,起到监控的目的;二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共创共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如课堂教学设计、微课视频录制、优秀教学案例展示等;三是加强校内外教学信息互通,为学生、学生家长、学院教师及学院教育管理者提供更为广泛的教学信息资源。四是提供个性化教学平台。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实施教学内容,更好地展示教学效果。因此,努力打造全覆盖、全员参与、资源共享的现代信息技术平台,需要做好基础数据采集。每个人都是基础数据采集的参与者,同时也是使用者和监督者。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做好教学常态工作并进行实时监控,一经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整改。
关键词: